[核心提示] 一个看似火爆的应用,背后承载了什么样的产品属性,解决了什么样的用户需求呢?
唱吧,一款以K歌为切入点的社交产品,上线五日便跃居苹果 App Store 免费榜单首位,发布以来一直位于 App Store 前五名。据说已经超过百万用户,并盛传拿到高额投资。
极客公园本着以事实出发的风格,不会对不确定的消息做评价,我们只从产品层面分析一些本质的问题,供读者参考。
唱:找到歌词下载伴奏–>唱–>发布–>分享
听:浏览–>听–>分享
与电脑上不同,在移动设备上,输入文字不是排在第一位的输入方式了。用相机拍张照、用麦克风录一段声音,远比用软键盘敲几行字方便。而唱吧简单方便的输入方式减少了交互步骤,根据手机的特性更为便捷的提供了交互方式。
喜欢唱歌的人唱一首,隔段时间会去看看网友的评论。而听歌的人会时不时的看看自己关注的人有没有新作品。如果有时间,对翻唱感兴趣的用户一天至少会有两次打开应用。每次的时间也都不会很短。
不知道是运营的时候刻意为之,还是无心插柳。唱吧早期的用户一般为年轻的女学生、女白领。这两类人群对新事物有足够的热情和能力创造出优质的内容。一些唱吧活跃用户的中,有在传媒大学的女学生、明星经纪人、电台主播等。他们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,可以为唱吧生产出相对优质的内容,也在无形之中为唱吧增加了人气。
点开一手还不错的翻唱,你会发现一般都会有上百的送花和上百次的评论。虽说是虚拟的,但这对于翻唱的人来说,能极大的满足其虚荣心。而这些用户又都是虚荣心极强的人。
而对于送花或评论的人来说,操作也非常简单方便,加上界面设计上的引导,这种听的人对唱的人的自发激励机制很容易形成良性循环。
登录阶段引导用户采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进行登录。这样进来的用户都有其微博账号,在唱吧的行为会很容易被分享到微博进行传播。这种分享,一方面是推广自己,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了唱吧。